漆涛 科普常识详细

“不死的癌症”-带状疱疹该如何就医及预防?

2021-07-20 15:34:00系统

“哎呦喂,我这带状疱疹都一个多月了,看着也差不多好了,为啥还这么痛啊,痛得我都没法睡觉,摸都摸不得!”

“我真没想到带状疱疹这么折磨人啊!”

董阿姨给我打电话这样说着。

1.带状疱疹是什么?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俗称“蛇缠腰”、“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erpes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所致的急性皮肤黏膜感染性疾病。

2.怎么发病的呢?


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表现为“水痘“或 “隐形感染”,随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后颅神经节中,呈沉睡状态”。劳累、熬夜、酗酒、急性感染以及手术创伤等因素都能激活它们,激活的病毒可以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再移动到皮肤发生疱疹 。

3.临床表现是什么?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春秋季多发,儿童较少见,发病前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患侧皮肤开始有烧灼感、疼痛,局部张力增加。继之皮肤陆续出现不规则红斑,成簇的疱疹,呈粟粒大小透明水疱,周围有红晕, 2~4周愈合。

4. “蛇缠腰”是“不死的癌症”?


现代医学将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一个月者定义为后遗神经痛。在发生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10%的患者疼痛时间超过一个月,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疼痛可在疱疹消失后仍然存在,有的病例疼痛甚至超过数十年

这种疼痛以突发的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不能触摸,甚至衣服磨擦都能引起“火烧火燎”样的烧灼痛,大多数患者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还可夹杂有麻木或痒感。

这种疼痛性疾病是医学界极其难治的顽症之一,有“不死的癌症”之恶名。

5.“不死的癌症”该如何就医?

到疼痛科治疗!越早越好!!!

我们知道,带状疱疹疼痛以及疱疹后神经痛治疗困难主要与其发病机制有关。首先本病为病毒感染神经并持续繁殖引起,而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其次,病毒侵犯神经后可以造成神经纤维结构永久性损害。

在疱疹痊愈后遗留神经痛与患者年龄有很大关系,60岁以上患者有50%会遗留神经痛,70岁以上患者则有75%会遗留神经痛。所以,老年患者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非常高,而通过疼痛科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防止这种顽固性疼痛发生。疼痛科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防治急性疼痛发展为慢性疼痛,带状疱疹就是个典型案例。

目前依然有很多人认为疼痛科只是针对慢性疼痛的,因此在急性期很少到疼痛科就诊,所以大多数病人都会在皮肤科度过带状疱疹的急性期,结果贻误了防止慢性疼痛宝贵时间。

6.“不死的癌症”该如何预防?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式

50岁及以上人群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包括但不限于):

1.既往有带状疱疹病史可接种,带状疱疹发病急性期建议推迟接种(发病请至疼痛科就诊)

2.曾经接种过水痘或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

3.不确定是否患过水痘

【温馨提示】

疼痛科到底有什么治疗方法呢?

一、微创治疗系统

常见方法有在C型臂X光机或CT设备介入引导下穿刺定位达到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目前已有的微创治疗系统及设备:臭氧精密治疗系统(医用臭氧本身即是一种无副作用的镇痛剂)、射频热凝治疗系统、微创消融术系统等,都已开发出稳定成型的设备并已成功应用于临床。

二、药物治疗

包括麻醉性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及通过不同镇痛药作用的相加和协同,以达到充分镇痛的联合镇痛方案。

三、神经阻滞、神经损毁疗法

通过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来治疗疼痛,有痛点阻滞、周围神经阻滞、椎管内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等方法。与之对应的是神经的营养与修复方法来治疗特定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我科漆涛主任采用该创新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确切,对神经损害小。

四、患者自控镇痛PCA(患者通过自动输注装置自我控制阿片类药物用量的镇痛方法)及心理疗法

五、物理疗法

包括推拿、按摩及采用人工物理因素的电疗法、电离空气疗法、微波电疗法等。

六、其他

诸如中药穴位贴敷(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活血祛瘀、祛风止痛、消肿止痛等)、中药熏药(辨证基础上解除疼痛)及针灸治疗等。

疼痛科“黑科技”—川内第一:脊髓神经电刺激疗法

其是通过微小的电脉冲适当刺激产生疼痛的神经区域,反馈性调节神经传导物质,并产生可耐受的酥麻感来代替疼痛感,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优点:微创、可逆、个体化、安全、绿色

疼痛科诊疗范围:

1.头痛:偏头痛,颈源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和腰穿后头痛等。

2. 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等。

3. 颈肩腰腿痛: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疼痛等。

4. 组织疼痛: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等。

5. 癌性疼痛:晚期癌症疼痛、骨转移性疼痛等。

6. 非疼痛性疾病:顽固性呃逆(打嗝)、急性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痉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